普陀苏河段,九曲十八弯。喜看湾尽处,新兴祁连湾。“祁连湾”是苏州河普陀段第十八湾,因祁连山南路桥而得名,位处苏州河北岸祁连山南路、同普路、云岭西路一带。祁连山南路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苏州河两岸的交通,完善了中环地区的路网。祁连山路上的英雄金笔厂是中国第一家较具规模的自来水笔厂,在20世纪制笔业“英雄赶派克”的辉煌年代成就了一代“英雄”的传奇,铸就了“英雄人”的坚韧品格。

一、苏州河上第一长桥——祁连山南路桥

祁连山南路桥是苏州河上长度第一的桥梁。2009年10月1日通车,桥梁总长1306.53米,它是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唯一跨苏州河的桥梁,也是苏州河上的第29座桥。这座桥总投资2亿元,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招标,上海新光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承建。

祁连山南路桥总体简洁明朗,桥梁一跨过河,河中不设桥墩,是苏州河上桥梁之最。它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上海西部苏州河两岸交通,使普陀、长宁之间有五处桥梁连接,同时也实现了中环和外环的交通分流,完善了中环和外环之间地区的路网。

1.连接南北

很多年来,祁连山南路由于苏州河的阻隔,虽作为城市次干道,却因无法连接长宁区北新泾区域的路网,使区域间交通很不方便。祁连山南路桥的建造则大大改善了这一局面。

祁连山南路桥位于苏州河弯道处,南起金钟路淞虹路交叉口,经北翟路向北跨越苏州河,止于云岭西路。普陀区的桃浦地区、长征地区通过祁连山南路桥可以直通到长宁区的北新泾地区。这样的连接非常有利于本市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祁连山南路桥开通后,原本骑自行车跨越苏州河需要20分钟左右,现在仅需3-5分钟。

2.便捷通达

多年来,以南北高架为界,苏州河上的桥梁呈现出“东段密集,西段稀疏”的情况。南北高架以东区段苏州河桥梁的平均间距约315米,以西区段桥梁的平均间距在800米以上。而普陀区与长宁区之间的桥梁密度则更低。原先能通行机动车的只有内环线上的中山西路桥、真北路桥(现为中环线过苏州河的桥梁)以及外环线桥,但各桥间相距2公里左右,两岸来往多有不便。

近年来,苏州河西段的内环与中环之间陆续建成了古北路桥、泸定路桥,改善了南北间的联系。新建成的祁连山南路桥位于中环和外环之间,建成以后,增加了内、中、外环间桥梁的密度,使各桥之间的距离减小到1公里左右,大大缓解了中环、外环和古北路桥的压力,形成了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祁连山南路桥主桥跨径70米,桥宽39米,由主桥、引桥、引道、连接道路、辅道组成,车道布置为六快二慢。桥面设八车道,自行车也能通行。

二、名扬天下的钢笔厂—英雄金笔厂

现在还有不少人的抽屉里珍藏着老式的英雄牌金笔,或是它的前身——华孚牌金笔。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笔具,蒙着岁月的尘埃,既是人们心灵记忆的载体,又是当今值得收藏的“奢侈品”。

英雄牌金笔的生产厂商——英雄金笔厂(前身为华孚金笔厂),就坐落于祁连湾北祁连山路6号,现厂址为祁连山路127号。

华孚金笔厂的创办人是周荆庭。周荆庭(1900-1966),浙江奉化人,中国科学仪器和文具制造业的先驱,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店员。1920年,到上海邬文记文具店工作,并协助泰生洋行推销糖精。1924年,周荆庭开办了合兴文具社,初试经商之道。

1.英雄之路

当时西学东渐,用钢笔代替毛笔写字者日益增多,尤其是学生,更以拥有支钢笔为荣。而钢笔(自来水笔)的生产几乎全由西方企业垄断。周荆庭感到国内没有自己的自来水笔厂,依赖进口,利益外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便产生了开办国产钢笔厂的想法。

为学习先进的钢笔生产技术,同时采购相关仪器设备,周荆庭远赴日本考察。在掌握了钢笔生产的基本技术后,他回国与沈百年、竺芝珊等合作,在上海创办了合群自来水笔公司,自己担任经理。1931年8月,周荆庭通过合股方式,创办了“华孚金笔厂”,担任厂长兼经理。这就是英雄金笔厂的前身,其厂址在华德路宏源里38号(现长阳路640弄38号)。华孚金笔厂当时的资本有1.5万元,职工近20人,已拥有开槽车、抛光车、轧片车、开缝车等设备。生产的金笔使用“合群”、“新民”等品牌,是当时中国第一家较具规模的自来水笔厂。

周荆庭非常重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他不断主动向西方学习,并聘请日本人担任工厂的技师,这也是当时诸多民族资本家共有的优秀品质。正是凭借这一点,弱小的民族企业才能在夹缝中生存并不断发展起来,在与外资的激烈竞争中坚守住了一席之地。

从1935年起,华孚金笔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增加了五倍以上,除钢笔外,还生产“新民”、“华孚”牌红蓝墨水,所生产的金笔获特等产品奖。1936年周荆庭获得华孚金笔厂的全部资产及股份。1937年抗战前夕,华孚职工增到200余人,日产量达到70打(8400支)。1938年周荆庭将华孚金笔厂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已达到20万元。

为了实现产品原料的全部自给,周荆庭再次前往日本、美国两国考察,采购了相应的机器设备,回国后立即设立科学橡胶厂,并与职工合力研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突破了制笔材料硬橡皮胶木依赖进口的瓶颈,使华孚厂的钢笔达到全部自制。

20世纪40年代末,华孚金笔厂已成为上海制笔首家大厂,华孚金笔成为上海四大名笔之一(其余三大名笔为金星、博土、关勒铭)。而华孚金笔厂生产的“新民”牌钢笔主要定位于学生,价廉耐用,书写流畅,美观轻巧,深受学生喜爱。1947年华孚厂标购三乐笔厂后,改组为华孚金笔厂股份有限公司。

除了文具业,周荆庭还投资了上海建华银行,任董事长。周荆庭还是科学仪器制造的先驱。他深感国内技术落后,投资建立了上海科学仪器馆,任总经理,该馆先后于汉口、昆明等地设分支机构。

虽然在实业开创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周荆庭仍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他对待职工十分慷慨,华孚笔厂的工人薪资比其他企业要高,职工因此都能安心工作。

他对公益慈善事业也一直非常热心,屡捐巨款。1950年,周荆庭捐巨款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他首倡公私合营,放弃股息每月数万元,并以一半的工资资助贫寒子弟学费。1952年1月1日实行公私合营后,选址祁连山路6号建造了新厂房,并先后并入了绿宝、大同英雄、联业等69家笔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技术力量。1955年起,产品使用新商标“英雄牌”。1966年8月25日,周荆庭在上海逝世。同年10月,华孚金笔厂易名为“英雄金笔厂”。

2.英雄传奇

1958年,华孚金笔厂的员工提出了“‘英雄’赶‘派克’(美国产的世界名牌钢笔)、为国争光”的口号,上海的一家电影制片厂为此还拍了一部妇孺皆知的电影《英雄赶派克》。“英雄”人以其当时闻名遐迩的“实干创新”精神掀起了“英雄”赶“派克”的热潮,通过全厂职工的技术攻关,最终实现了赶超“派克”的目标,并诞生了“英雄100型”这支拳头产品,畅销几十年,经久不衰,荣获国家银质奖。上海《解放日报》为此刊登了题为《英雄金笔的英雄气概》的专题报道。

在赶超世界先进的过程中,职工的荣誉感得到了激发,形成了“虚心好学、实干创新、不断赶超、为国争光”的“英雄”精神。几十年来,英雄人始终用这种精神铸造着这个民族品牌,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走在行业的前列。

英雄金笔厂是轻工行业首批国家一级企业,多次荣获上海市、轻工业部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称号,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十连冠”、上海市和国家轻工业局“十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上海市“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荣誉。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为企业题词:“保护民族工业,开拓国际市场”,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及其他市、部领导先后视察企业,对“英雄”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指示,对“英雄”的明天寄予了希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外笔类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英雄金笔厂对产品结构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由中低档为主转向中高档为主,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新产品的产值率始终保持在45%左右。此时的“英雄”人,已经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他们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向国际名牌奋进。20世纪90年代初,英雄金笔厂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正式取得国家授予的自营进出口权后,英雄金笔厂的出口创汇逐年上升,与国际一流的制笔厂商美国高仕、法国PF公司合作,所生产的金笔大量出口到欧美地区60多个国家年均创汇在1000万美元以上。

2000年12月,经国家外经贸委批准,上海“英雄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成立,为英雄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注入了活力。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世界上制造和营销笔类产品的著名跨国公司已经认可“英雄”品牌的信誉和实力,并在产品设计贸易加工等各方面与“英雄”展开合作。英雄笔厂注重开拓新门类、新品种,产品门类由原来的两个发展成七个。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英雄”人以“勇担责任的敬业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作为座右铭,不断开拓进取,更新观念,面对新形势,接受新挑战,以其精神和斗志,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国际化浪潮中,“英雄”人不断吸取先进的钢笔生产技术,加强与国际接轨,同时又注意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元素。在一些高档笔的设计中,采用了宫廷点螺工艺,用民族元素为英雄金笔锦上添花,提升了产品的格调。

在营销手段上,“英雄”人也大胆改革原有的营销网络,在全国建立销售公司,在文化街和购物中心的大商场设立专柜,实现了跨区域的直接销售并建立了与国际一流品牌的竞争舞台。同时,英雄金笔厂还在国外成立了“英雄文化用品公司”,既生产文化用品,又作为接待外来业务的有效营销窗口。

人们不会忘记几十年前“英雄赶派克”的峥嵘岁月,英雄笔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书写着人生,不断留下生活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铸造“英雄”品牌过程中形成的“英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

3.今日“英雄”

“英雄”笔,是民族工业的骄傲和象征。如今她已成为许多历史性时刻和重大 场合中的重要元素,记录着每一个精彩瞬间:

1984年4月13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晤,用“英雄”笔签署了中英

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见证了“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

1987年12月19日,“英雄”笔又签署了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3年在上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接受了东道主赠送的东亚运动会“英雄”纪念笔;

1996年6月26日的中、俄等五国首脑会议声明及2001年6月15日的上海合作组织六国首脑会议声明签署时,各国领导人都用“英雄”笔签署;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进入倒计时,“英雄”发行1997套绝版香港回归纪念笔,在香港各界庆祝回归的酒会上,公司向特首董建华赠送了编号为“1997”的香港回归纪念笔;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国家首脑用“英雄”笔签下自己的名字;

2001年11月11日,在多哈喜来登饭店的马佳利斯大厅,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用“英雄”笔庄重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上签了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登上了经济全球化的舞台,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签字台上,“英雄”笔静静伫立着,它有幸陪伴着每个中国人,见证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关键时刻。

2010年,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供应商,这使“英雄”笔再次走上世界大舞台,“英雄”这一传统民族品牌也具备了新的历史意义,增添了新的光彩。

80年的发展史对于“英雄”笔来说,是光荣的;对于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来说,更是值得自豪的。我们相信,见证过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英雄”笔,在“英雄”人的手中将获得新的时代精神和发展契机,走向更加“英雄”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