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果园湾位于中山路桥的两侧。源远流长的苏州河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到此流连忘返,更有人在河畔建园林,居家于此,终日享受苏州河的美景。清末,吴文涛就在苏州河畔建私家花园, 名为“九果园”,“九果园湾”也因此而得名。

九果园湾还与昆曲一代宗师俞粟庐有着不解的渊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九果园湾的上海木材一厂在木材行业创造了多项“第一”,这些成就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宏伟的中山路桥的前身是否也同样气势如虹,它的“身世”如何?在此为您细细道来。

一、清末名园——九果园

据《法华乡志》记载:“九果园,在曹家渡西,吴淞江北岸,光绪间邑人吴文涛建,以旧植果树九株,故名,有环江草堂、闹红画舸、萝补小筑、望江楼诸胜。壁间有朱元璋书《莫光堂帖》、吴云壑书《归去来辞》,皆徐氏石刻。所事五楹,额曰绍修堂,堂后为吴氏家庙,园东主人墓。”由此可知,清朝光绪年间,吴文涛(1875- -1908)在曹家渡西、吴淞江北岸建私家花园,园中种植桃、李、杏、梅、枇杷、花红等九株果树,故称九果园,此处的苏州河湾因此得名九果园湾。

九果园旧址在苏州河北岸今白玉路、光复西路口西侧,因是吴文涛所建,所以又称作吴家花园,古地约1.6万平方米,与小万柳堂隔河相望。园中栽有玉兰、山茶、栀子花、秋菊等花卉,荷花池中有名种金边叶荷,园主曾花费重金聘请专业花匠栽培管理。九果园在抗日战争期间基本被毁,荷花池也因淤塞在解放初被填平,花园不复存在。

曾经果香四溢的九果园虽已不复存在,我们无法切实体会园林美景,但如今在九果园旧址的土地上展现的是另一番别样美景。九果园旧址在光复西路1301弄一带,随着苏州河及两岸环境整治进程的不断加快,这地区将会被建成美丽的景观河岸。

二、昆曲一代宗师——俞粟庐

昆曲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从14世纪产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近代第一所昆曲学校——南伶传习所的遗址,就在九果园湾的北岸,昆曲宗师——俞粟庐曾在这里授课,讲授昆曲知识。蜿蜒流长的苏州河水记下了俞粟庐在南伶传习所授课的场景。俞粟庐为在上海推广昆曲,做了积极有益的实践。

俞粟庐,名宗海(1847--1930),江苏娄县(现松江)人,师从韩华卿习曲。韩华卿是《纳书楹曲谱》作者叶堂的再传弟子,俞粟庐学习的是叶派唱法,后来随着对昆曲认识的加深,技艺不断精进,继承与发扬叶派唱法,开创了俞派唱法,在昆曲流派发展史上涂抹了厚重一笔,被昆曲界公认为一代宗师。俞派唱法讲究“出字重,转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严格要求“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这是俞粟庐对昆曲演唱技艺的基本认识,也是他对昆曲唱功的经验总结,为昆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俞粟庐在75岁高龄时,仍没有停下传播昆曲的脚步,他亲自在百代公司灌录唱片13面,并著有《度曲刍言》。俞粟庐的儿子俞振飞根据家学,编订整理的昆曲工尺谱《粟庐曲谱》,于1953年在香港出版,2011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重印出版。

上述唱片和著作记录了俞粟庐从事昆曲艺术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成果,为昆曲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木材加工领域翘楚——上海木材一厂

上海木材一厂的旧址也位于九果园湾,在今光复西路2073号。上海木材一厂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原因是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创造了我国木材加工行业的几项“第一”,是木材加工领域的翘楚。

上海木材一厂的前身是英商精艺木行。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工业迅速发展,租界居民激增,建筑业随之兴旺,出现木材供不应求之势。伴随木材行业一度繁荣,英国商人以独到的眼光,在1932年开设了英商精艺木行。

英国商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办厂行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上海木材一厂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第一”。首先是上海木材市场供应量的第一。英商精艺木行几乎垄断了半个上海的木材供应,一时闻名遐迩。1937年抗战期间,厂房毁于炮火,生产停顿。解放前夕,英商精艺木行新装备大多运往台湾建新厂。1951年精艺木厂英商由于抽逃资金、经营不善,工厂陷于停产倒闭状态。是年12月,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公司承租,租赁期5年。1952年3月20改名为上海市精艺木厂,同年10月4日更名为国营华东木材一厂,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54年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木材一厂。

上海木材一厂创造的第二个“第一”是纤维板生产领域的。1959年,上海木材一厂成立湿法生产硬质纤维板车间,依靠自身人力、物力、财力,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条生产2000吨纤维板的自动化流水线,为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木材一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追求产品数量而且非常注重产品的创新,该厂创造的第三个“第一”就是产品创新。1962年,上海木材一厂成功研制开发了“201”军工产品及航空胶合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相继开发和生产防火胶合板、船舶板、杨谷板等新产品。该厂创新产品之多,开发研制新产品之密集,在国内木材行业并不多见。

如果说上海木材一厂创造的前两个“第一”是与木材生产、加工数量有关的话,那么,第四个“第一”则是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改革开放后,上海木材一厂生产的胶合板曾两次在林业部组织的胶合板评选中获得第一名。1985年,该厂生产的“金熊”牌层压板被评为林业部优质产品,曲木胶合板、纤维板、水泥模板被评为上海市轻工业局优质产品。上海木材一厂产品质量的提升,为该厂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所生产的水泥模板畅销香港和亚太地区,其产品远销欧美因家和港澳地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上海木材一厂也与众多国营企业一样驶入改革轨道,其辉煌的历史积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上海木材一厂旧址现已改建为海鑫公寓和书香门第两个住宅小区,海鑫公寓和书香门第小区紧临华东师范大学,该校有诸多教师、学生居住于此,浓厚的书卷气息使温柔的苏州河又增添了高雅气质。

四、磨难最多的桥——中山桥

中山桥南接中山西路,北连中山北路,上方有内环高架,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1930年兴建中山路时所建,为该路自南而北第三座桥,故又称中山路三号桥习称中山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时被日本飞机炸毁,1946年重建完工后开放通行。1949年解放前夕,中山桥又受到国民党部队的狂轰濫炸,东桥三座桥孔及西桥四座桥孔直接遭到推毁,同年6月才被修复。1985年整修,1994年拆除重建。目前的中山桥己不单是一座桥,而是同步建造了三座既并行又各自独立的桥,中间一座为内环线高架路桥。西桥只通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东桥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均可通行。中山桥,也以其构思独特,成为苏州河、内环高架路上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