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柳湾位于曹杨路桥的西面。 “万柳湾”这样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湾名,引人遐想。湾名源于此地的小万柳堂。小万柳堂始建于19世纪末,旧址位于今苏州河南岸、中山公园东北、万航渡路西侧,是无锡书画家廉泉与妻子桐城书法家吴芝瑛的别墅。廉泉的祖父曾在北京建造万柳堂,为纪念祖父而将自家庭院称为小万柳堂。

万柳湾的故事,正如它的湾名一样令人好奇。被誉为“上海近代奇女”的吴芝瑛,为什么会是奇女子?苏州河曹家渡渡口“三官堂桥”的桥名由何而来?曹家渡渡口附近的万航渡路是一条百年老路,它有怎样的风雨沧桑,又见证了上海多少潮起潮落?作为苏州河上最后的摆渡口——“强家渡”,在这个特殊的“第一”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这些疑问在万柳湾的介绍里将一一解答。

一、近代上海奇女子吴芝瑛

小万柳堂的女主人是近代上海奇女子吴芝瑛(1867- 1934),字紫英,别号万柳夫人,安徽桐城人。吴芝瑛是“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吴汝纶的侄女,出身名门,自幼习文,能诗善书,写得一手俊雅的瘦金书,曾深得清朝慈禧太后赞赏,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可惜其作品多毁于战火。200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京华名人遗墨》书法集中,收录吴芝瑛的一幅作品, 其书法成就可窥一风。吴芝瑛与其夫“无锡才子”廉泉皆好书法、诗画,珍藏多幅古帖、古面,原居北京,因不屈事清延,隐居于上海曹家渡,建“小万柳堂”。在小万柳堂以碑帖、书画会友,小万柳堂也成为上海名噪一时的文化沙龙。后小万柳堂衰落,数易其主,至今故园已经不在。

吴芝瑛被誉为近代上海奇女子,不仅在于她的才识,而且还源于她同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的一段交往。

吴芝瑛的丈夫廉泉与秋瑾的丈夫同朝为官,故吴芝瑛与秋瑾相识,吴芝瑛深感秋瑾忧国忧民之心,胆识过人,两人相见恨晚,志趣相投,义结金兰。吴芝瑛曾鼎力支持和资助秋瑾赴日本求学。

  1907 年,秋瑾被清廷所害,抛尸绍兴街头,其族人害怕受牵连,不敢收尸。在当时的血雨腥风环境下,吴芝瑛不顾个人安危,联络前来奔丧的秋瑾的哥哥与另一友人将秋瑾遗体取出,移至杭州西子湖畔,为秋瑾建墓。为纪念秋瑾,吴芝瑛在寓所小万柳堂供奉秋瑾遗像,并将小万柳堂改名为“悲秋阁”,特作楹联:“叛家庭,反清满,一腔血, 一身胆,雪剑鸟枪侬革命;埋侠骨,送英灵,一坯土,一把泪,斜风冷雨我悲秋”,充分表达了对秋瑾的无限怀念与崇高敬意。她还撰文《秋女士传》、《纪秋女士遗事》,缅怀秋瑾。吴芝瑛夫妇专门聘请无锡著名画家吴观岱描画《西泠寒食图》,并出资在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建立“风雨亭”作为纪念。吴芝瑛女士晚年贫病交加,她变卖了小万柳堂的房产,回到无锡夫家,1934 年3月病逝。

二、苏州河曹家渡口第一桥——三官堂桥

明代永乐年间,安徽举人曹守常举家迁居苏州河畔,形成境内第一个村落——曹家宅。至明代万历年间,曹家宅附近苏州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称作曹家渡。19世纪末,曹家渡地区贸易发展兴盛,为便于苏州河两岸交通运输,1929年,由爱国实业家杨杏堤等人发起,苏州河北各厂集资,上海市工务局督造,在曹家渡渡口首建桥,名之为曹家渡桥。据《法华乡志》记载:“曹家渡南岸有三官堂、北岸有长生庵。” 由此可知,在曹家渡桥南面曾经有过个供奉“天、地、水”三官的祠堂,故该桥又称为三官堂桥。

三官堂桥为五孔木桥,桥长42.7米,车行道宽6.81米,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炸毁。1938年3月,上海市工务局在整修桥面的同时,为缓解交通压力,便于居民出行,在桥西侧另建一座五孔临时木桥, 称曹家渡西桥,原桥遂称东桥。西桥长38.74米,宽7.93米, 其中车行道宽5. 4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22米 。

  新中国成立后,对曹家渡东、西木桥多次加固修理。1950年,东桥改为人行桥。苏州河上自外白渡桥至中山路三号桥的18座桥梁中,以曹家渡西桥为最低,梁底标高5.75米。船只由东向西,往往过了东桥,过不了西桥。且两桥相距极近,间隙水域抛锚或退回不及,就进退两难。1957 年,政府修理西桥,将中孔标高提升20厘米,1960年,又以排架加固东桥。1964年, 又改建西桥,拓宽桥面,桥梁下部结构采取防腐措施。但木桥难以适应交通运输发展,1964年9月,拆除东桥。随后西桥也出现险情,1973年也被拆除,遂临时架设人行战备钢桥。1979年改建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于1980年5月通车,因桥北接曹杨路,改名为曹杨路桥。曹杨路桥于1985年进行大修,重建钢筋混凝土栏杆及平钢板伸缩缝、更换并铺砌人行道石板,确保行人及车辆行驶安全。曹杨路桥为市区西部苏州河上的重要桥梁之一,1993年江苏路改建拓宽后,其交通地位更显重要。

现在的曹杨路桥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桥的主孔跨径46米,一孔跨越河道,另一孔跨越沿河道路,呈立交形。连同接坡,全桥总长323.8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载重20吨,是连接曹杨器、江苏路南北交通的重要道路。

平凡的三官堂桥桥名下面蕴藏着浓厚的水岸文化,成为电影人追逐的地方。1980年代电影《大桥下面》就是以三官堂桥为背景拍摄的,该片男主角演员叫张铁林,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名气,但后来却是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中的“职业皇帝”。

三官堂是道教传播经意的地方,崇拜的三官大帝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堂曾经香火旺盛,前往烧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如今三官堂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一地区的禽蛋批发市场仍以“三官堂”命名。三官堂桥地区曾经是全国闻名的禽蛋批发市场,活禽集散规模居国内之最,供应的活鸡占上海全市供应量的8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区域土地用途也发生了改变,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于2009年1月31日关闭,迁往他处。三官堂禽蛋批发市场现址已定为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用地,且为首期开发地块之一。

三官堂桥地区曾经也是棚户聚集区,房屋低矮,阴暗潮湿,道路狭小,烟尘遮蔽,空气浑浊,居住环境恶劣。如今,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三官堂桥地区居住、交通环境状况有了质的飞跃。三官堂桥连接的苏州河两岸高楼林立,建起大批高品质住宅小区,如水岸豪庭、上海春天、世纪同乐等。

三、世纪老路——万航渡路

万航渡路的前身是极斯菲尔路。1863 年(清同治二年),英租界当局以防备太平天国军的进攻为借口,在今曹家渡一带强行“越界筑路”,名为极斯非尔( Jessfield Road)。 1943 年租界交还中国后,该路改名为梵皇渡路,1964 年因其谐音改名为万航渡路。万航渡路位于静安区及长宁区境内,南起愚园路,衔接华山路,北至曹家渡折向西,最终至长宁路,衔接娄山关路。万航渡路全长4830米,宽15.1~21.7米,部分路段沿苏州河南岸。

万航渡路是一条百年老路,见证了上海百年以来的历史变迁,该路本身也有着许多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万航渡路1384弄是湖丝栈创意园区,其前身是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的“湖丝栈”,由湖州丝商筹建,当时主要用于湖州茧丝的加工、储存。湖丝栈是上海最早从事丝绸加工的企业,随后,信昌丝厂等近十家工厂也在极斯菲尔路沿线及北新泾镇地区相继开设。湖丝栈生产的产品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还远销欧洲。至今,湖丝栈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变迁,但其从未进行过重大重建与修缮,内部设施依旧保持完善,实属罕见。2004年底,湖丝栈被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四、园林胜景——小兰亭

徜徉于苏州河畔,漫步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景观带, 沉浸在碧水、红花、绿叶交织的美景中,会使你身心愉悦,忘却城市繁忙工作带来的压力。实际上,原来的苏州河畔就有园林景观,其中尤以小兰亭园景为最。

小兰亭又名水云乡,旧址位于苏州河北岸,今天的曹杨路西侧、光复西路1141弄内。据1945年《上海市地理及社会概况》记载:“小兰亭在曹家渡小万柳堂对岸,海宁徐棣山筑,俗名徐家花园。”该园占地19亩多(1.27万平方米)。花园四周围着篱笆,大门额题“翦淞徐渡”。花园里种植大片竹林,竹林伴河而栽,竹因河而美,河因竹而幽,竹河相互掩映,相得益彰,雅韵幽美之处颇有绍兴兰亭的韵味。小兰亭园四周遍植兰蕙,绽放时节幽香四溢,令人神清气爽。小兰亭园还以大丽花闻名沪上,有美国种大丽花数十株,园主曾聘请两名专业园丁负责栽培管理。每当数十株大丽花怒放之际,园主亲友云集来园赏花。一般在中秋开大丽花会,亲友纷至,热闹异常。

20世纪30年代初,小兰亭花园先后驻有国民党军队和警察,后有人在此开了毛竹行及盐公堂,花园范围渐小。抗战胜利后,该地陆续建造居民住房,花园不复存在现在,光复西路1141弄仍习惯称作花园弄。

五、苏州河上“最后的摆渡口”——强家渡

强家渡,亦称强家角渡,位于普陀区西南部及长宁区北部,原是光复西路至万航渡路的苏州河上的小型电动轮渡,现已停渡,是苏州河上“最后的摆渡口”。

从前,上海人把造币厂桥 (今江宁路桥)以西的地方叫做“沪西”。 一到沪西地区,苏州河上的桥梁就变得稀少起来。两岸往来主要靠摆渡。据《法华乡志》记载,1827年(清道光七年),吴淞江在此改道 (截湾取直),强家角村人捐款兴办义渡,称为新渡。又因渡口两岸土地属于南岸强家角村民所有,俗称强家渡,亦称三角场渡。 强家渡早期由乘客自行摆渡,抗战前夕渡船始由私人合股经营。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1962年,改人工木船为铁壳电动船,电动船装有马达、 铁质螺旋桨,两岸架起电线作为动力。

强家渡在摆渡时期,两岸各有趸船一艘,两岸渡口均设有简易候船室,每天从5时至23时开航,不设固定班次,乘 客略多即航。强家渡一端是蜚声国内外的虹桥涉外经济开发区,另一端有著名的高等学府华东师范大学和沪上最大的山水公园长风公园,是沟通华东师范大学以南渡口地区与长宁区周家桥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故而附近虽有中山路三号桥,但摆渡行人仍然很多。强家渡渡口为连接苏州河南北两岸交通、方便居民出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随着强家渡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摆渡的方式横过苏州河,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强家渡地区建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举措。但由于缺乏规划,强家渡附近已无适当地方选址建造一座人车并行大桥, 所以,强家渡桥设计为简易人行桥,杆拱钢结构,长49.5米,宽7米。1997年12月16日,强家渡桥建成并投入使用。强家渡人行天桥的通行,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苏州河两岸的行人来往,另一方面,随着强家渡最后一班渡轮于 1997年12月16日上午9时35分从北岸驶往南岸,强家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苏州河85年的摆渡历程也随之终止。同时,在强加渡服役近20年的电动渡轮“沪航客107轮”,在送走最后一批从万航渡路 到光复西路的乘客后,也完成了它在苏州河上的使命。强家渡轮渡停航,标志着苏州河上最后一个轮渡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