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渡湾位于武宁路桥两侧。19世纪末,这一带已有村落,逐步形成近一公里长的街坊,临河有数家酒楼茶坊,一派江南村集特色,20世纪初,这一带工厂渐多,工人聚居。据《法华乡志》记载:“谈家渡,在小梁山坡,机厂林立。” 其时,有一谈姓村民,在此河湾设渡,人称谈家渡。湾以渡得名,称之为“谈家渡湾”。

近百年来,谈家渡渡口与周边地理环境均有变动,但谈家渡之名沿袭至今,现仍保留有谈家渡路这一路名。今天的谈家渡主要泛指东靠苏州河,西至曹杨路,北到谈家渡路的形似直角三角形的这一地带。河岸两侧有上海灯泡厂旧址、武宁路桥、沪西工人文化宫、达丰染织厂旧址、曹杨路桥、上海印钞厂等。
一、中国第一家民用灯泡厂-上海灯泡厂
1917年,由美商潘琪、考克雷创立的GE-爱迪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厂,厂址在南京路、四川路路口。这是中国第一家生产民用灯泡的企业,后因生产规模扩大,厂房面积太小,加上租界地价太高,1918年迁往谈家渡南面的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武宁路北,占地达130亩。当时仅有几幢破旧厂房,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民用照明灯泡。20世纪20年代灯泡日产已达15000~20000只,还生产电简、电料及电扇等。1931年由美国(IGEC).德国(OSRAM)、荷兰(PHILP)、匈牙利(TUNGSRAM)四国商业集团组成联合企业——中和灯泡公司,工人增至1000人,灯泡的年销售量占中国市场首位。1941年被侵华日军占领,由日商管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由美商经营。1949年4月美商撤离中国,由工程师叶建梅等代行管理。1952年收归国有,更名为上海灯泡厂。

解放后,上海灯泡厂创造了多项辉煌的成绩:1953年研制成功第一根国产钨丝;1958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代高速离心机,使我国钨铈电极生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起,上海灯泡厂由生产灯泡逐渐转为生产电真空器件等产品;1979年开始生产12英寸、14英寸黑白显像管;1982年“人民牌”显像管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

1986年,上海市着手对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成为上海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其由上海灯泡厂,电子管厂,电子管二厂、三厂、四厂,显像管玻璃厂,电真空器件研究所等六厂一所组成资产一体化股份制公司。1987年1月12日发行普通股14.5万股,1988年4月26日发行12.5万股,1989年2月28日发行22.1万股,每股面值100元。1990年12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有名的“老八股”之一。1991年11月29日又率先向境外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开创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总股本)6.37亿元人民币被国家统计局列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
二、中西合璧的典范——武宁路桥
武宁路桥作为连接普陀区苏州河南北两岸之要道,建于1956年,1967年改建。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原有桥梁的承载能力已不能适应需求,2000年扩建,2008年再次扩建,重新整修的武宁路桥成为建国后苏州河上第一座全景式欧式大桥,除了沟通苏州河南北交通,还对接沪宁高速公路,成为出入市中心的重要桥梁。武宁路桥桥长103米,宽39米,有二慢六快八车道和人行道。其桥身大立柱上的主题雕塑成为苏州河上的一大亮点。桥面上四座立柱采用艾奥尼克式立柱风格,高达27米的桥头堡使整座桥梁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武宁路桥的景观建设借鉴了法国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建筑灵感,成为苏州河上首座以主题雕塑进行装饰的桥梁建筑。作为上海的西大门,武宁路桥完美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桥身白色立柱的每面上镶嵌着石料,顶端则是金色的主题雕塑,用铜浇铸,雕塑是母亲和孩子的造型,分别代表孕育、萌芽、成长和希望,突出体现了武宁路桥作为交通枢纽的形象特色,犹如伟大母亲一样,用坚实的躯体给人们带来和谐、甜美、宁静的气息,给这座交通流量非常大的桥梁带来了些许温馨感。在桥梁的细部装饰上,双雀报喜图喻示风调雨顺,宝瓶圆柱上的荷叶纹理象征祥和与安宁;敦煌壁刻上出现的卷草纹饰如忍冬、石榴、唐草、莲花的使用,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桥侧采用了精美的东方韵味大纹饰,美化了桥梁建筑外立面和细部造型,也使得桥身整体更显饱满。
三、上海最大的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文化宫
沪西工人文化宫座落在普陀区武宁路上。1959年7月破土动工,1960月10日落成,1961年2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初名沪西工人文化宫,后因纪念20世纪20年代在沪西地区建立的沪西工友俱乐部,故更名为沪西工人俱乐部,“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普陀区工人文化宫,1980年恢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它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为职工群众提供了大量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往来市民亲切地称其为“西宫”。 文化宫内有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湖中有岛,游客可在此划船钓鱼,湖的四周有石舫假山等风景点,并矗立着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烈士群雕等革命遗迹。
![]() |
![]() |
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内,有一尊刘华烈士的塑像。刘华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和代理委员长、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会委员长等职。
四、上海第一家机器漂染厂——达丰染织厂
上海纺织业的著名人物王启宇于1913年创办的达丰丝光线漂炼染色工场,逐渐发展成为上海第一家棉布机器漂染厂。20世纪20年代末,该厂成为我国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自纺、自织、自染、自漂、自印花、自整理的纺织染联合企业。
1.我国机器染织业先驱一王启宇

王启宇(1883—1965),字志正,定海人。父亲王晋侯精通中医,曾任职上海和兴洋行。王启宇年幼时随父亲来到上海,考入圣约翰大学,一年后停学,任和兴洋行司账。偶然得到《丝光染色》英文本一书,他潜心研读,忽然迸发妙想:纱(布)经烧碱煮炼、加工后,可以使丝光的色泽更加鲜艳,售价也就可以随之倍增。于是他在唐山路买下了数间房屋,置办了一些简单的仪器设备,开始试制,竟然大获成功。王启宇便辞去洋行职务,1913年筹集款项,向日本人购买了两只铁染缸,在杨树浦美兴街开设了一间小作坊,并定名为“达丰丝光线漂炼染色工场”,进行纱线的漂炼、丝光和染色生产,所产纱线销售给本市袜厂和外地色织厂,经营业绩突出。

1919年,王启宇等在光复西路1161号是创办达丰染织厂,添置新式漂染机器,漂染棉布,后又增设织部,做到自织自染。然而,织布所用的纱线不能自给,必须向外商购买,既不便利又不合算,且受制于人。 于是,1920年王启宇另邀李柏葆等人集资80万两白银,在达丰染织厂旁光复西路1185号开设“振泰纺织厂”自己兼任经理。1921年,振泰纱厂正式开工,专纺“月虎”牌、“鸿福”牌棉纱及双股线。1923年后,王启宇将纺织厂和纱厂两厂改组,成立“中国首创达丰染织厂”.。成为上海第一家棉布机器漂染厂,他自任经理,开始经营棉布染色生意。
2.勇于开拓
王启宇经营有道,达丰厂产品销路很畅,数年间积累了巨资。1925年王启宇为了集中力量发展棉布染织,逐步收缩了其余工场,不断扩展染织部门。同时,他在宝山顾家宅开设宝兴纱厂,纺制“红宝兴”牌棉纱。此外,他还投资泰山保险公司、舟山轮船公司、兴业钢铁厂、中华劝业银行等,涉足多个产业。
1927年,王启宇根据市场需求,添置了四色印花机及附属设备,开始生产中国第一代机印棉布。起初,他所生产的花布花型单调、套色少,花布色泽暗淡,布面粗糙;后经过工艺改进,至20世纪20年代末,达丰厂的“双童”牌精元羽绸、“四喜”元贡等产品都家喻户晓。此时达丰厂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纺织染联合企业,产品有棉直贡、棉绉纹呢、人字呢、中山呢等,畅销全国及南洋各地。
3.几度沉浮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宝兴纱厂被日机炸毁,厂房设备损失惨重。达丰、振泰诸厂相继被日军侵占,王启宇拒不与敌合作,离开了上海。达丰厂与英商信昌洋行商议,将达丰厂改为信昌染织厂。1938年5月又利用抢运出来的印染设备,在延平路171号建造印染工场,名为达丰股份有限公司印染厂。1939年,达丰和振泰两厂与宝兴纱厂合并改组为英商中纺公司,下辖中纺一厂(宝兴)、中纺二厂(振泰)、中纺三厂(达丰),王启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资本1500万元。
1941年底至1943年,日军大举侵占租界,中纺公司诸厂再次沦入日军之手,厂内物资均被日军征用,印染部被迫停产。1943年日军通过汪伪政府将中纺公司诸厂归还原主。
4.重见天日

抗战胜利后,王启宇返沪,开始重建工作,成立达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及中纺纱厂股份有限公司。中纺公司所属中纺一厂、二厂及达丰染织厂全部恢复生产。一厂厂址延平路171号,生产“金宝星”牌纱布:二厂厂址光复西路94号,生产“月虎”、“鸿福”牌棉布: 达丰染织厂在一厂设印染部,在二厂设纺织部,生产棉麻交织品。同年,中纺公司与泰山实业公司(1943年12月由王启宇等创办)合作,在常熟四丈湾开设泰安工业社,1946年又合资开设泰山毛绒纺织厂。当时,中纺公司一厂、二厂合计资本为74亿元,生产“金宝星”、“鸿福”、“象童”牌纱布;达丰染织厂资本25亿元,生产“双童”、“七子”、“名利”、“孔雀”牌棉布。后达丰染织厂研制矿染黄卡其布成功,生意愈发兴旺。于1948年脱离中纺公司而独立。
解放后,达丰厂在1954年10月公私合营,成为达丰第二印染厂;1958年9日,常泰新记印花厂、锦馀印花厂并入达丰厂;1960年6月,又与庆丰棉纺织印染厂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静安棉纺织印染厂;1966年9月改名为上海第二十六棉纺织印染厂;1971年1月,厂里纺织部分迁往福建三明,支援内地建设后,原厂改名上海第十印染厂。
王启宇十分热心家乡宁波的教育事业,曾捐款创办东海中学(今定海一中),并设“启宇奖学金”、“启宇奖教金”。解放后王启宇于1950年在香港创办香港纱厂和九龙纱厂,任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1965年病逝于香港。
五、沪西小上海曹家渡
曹家渡位于苏州河东南普陀、静安、长宁三区的交界区域。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华商在此购地,开办缫丝厂、面粉厂,遂使大批工人就近定居,马路两旁造房开店,蔚然成市。由于临近苏州河,水路便利,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在此崛起,街市逐渐发达。后因战事频繁,来此避难的居民骤增,棚户、简屋逐渐成片,商肆遂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延伸,形成沪西商业集镇。区域内米业、油酱、柴炭、小百货等商店鳞次栉比,茶楼、浴室、菜馆、花店、烟杂店相继开业,小有名气的沪西电影院、华光剧场也开业迎客,商肆渐趋繁荣。因此,当时曹家渡素有“沪西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东起余姚路口、西靠华阳路、南至曹家宅、北达苏州河的曹家渡一带聚居了大量劳动人民,商业网点遍布,人流车流往来,自然形成商业、饮食服务业集中的闹市。其特色是大众点心,如馄饨、面条、大饼、油条、豆浆、粢饭、菜包、生煎慢头等小吃:日常生活用品以中低档为主,行业门类齐全,有百货、服装、五金、交电、日用杂品、烟纸杂货、粮油酱杂、钟表眼镜、绸布呢绒、修配服务等,深受广大普通市民的欢迎。

六、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地——上海印钞厂
上海印钞厂始建于1941年2月1日,成立至今已有69年历史。上海印钞厂的前身是国民党中央印制局重庆印刷厂,1945年3月1日,划归中央银行领导,改名为中央印制厂。抗战胜利后,该厂从重庆迁至上海,接收日伪中央储备印刷所,更名为中央印制厂上海厂。为扩大生产规模,1945年12月,在上海光复西路10号(即现在的厂址)建造新厂。

1949年2月,山东解放区北海银行所属印钞厂的部分干部随军南下,到上海后,成立了上海市军管会金融处工厂接管组。上海解放后,在厂内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上海军管会金融处接管组军代表冯锦章、张腊良等顺利接管中央印制厂上海厂,改名为上海人民印制一厂。第二天即部分恢复生产,第一套人民就在这里诞生,是用从解放区带来的印版所印制,并于1950年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195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发行分行与所属上海人民印制一、三、四、五厂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人民印刷厂。1955年1月,改名为国营五四二厂。1987年10月29日,上海印钞厂被启用成为第二厂名。
此后,国家对上海印钞厂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扩建改造,旧厂房被拆除,厂区焕然一新。改革开放后,上海印钞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印钞印刷界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国家印钞大型骨干企业。上海印钞厂现隶属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一家拥有成套现代印钞设备和先进印刷技术的大型骨干国有印钞企业,其下属公司包括上海证券印制厂、上海密特印制有限公司等,主要承担人民币、增值税发票、银行票据、有价证券、邮票等高级防伪印刷品的印制任务,是全国唯一拥有资格生产护照的企业。
目前,上海印钞厂已建成一个印钞博物馆,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亲身去领略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和人民币的发展史,还可以亲眼目睹一张张白纸变成无数张钞票的全过程。
